168【編教材】
- 最新推薦:
- 葉風葉紫靈小說免費閱讀
- 我在異界有座城
- 我的道士生涯
- 邪王追妻:廢材逆天小姐
- 成神風暴
- 葉風
- 花都神醫陳軒秦飛雪
- 戰神崛起葉無缺玉嬌雪
- 丹魂劍魄陸塵陸雅婷
- 劍魂至尊葉風葉紫靈免費閱讀
- 葉風葉紫靈小說最新閱讀
- 巫師之旅
- 凌天戰尊
- 大主宰
- 諸天萬界
- 無盡丹田
- 道神
- 繼母情深
- 最強神醫混都市
- 全職法師
- 移動藏經閣
- 斗羅大陸
上午開完校務會議,周赫煊下午又接受鍾觀光的邀請,到學校各科系和圖書館、實驗室、標本室視察。?
一路走馬觀花,周赫煊啥都沒說。其實他覺得北大文科太多,理工科專業太少,明顯偏得太厲害了。
但沒辦法,如今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。
文科便宜啊,有老師有課本就能搞定。理工科卻很麻煩,各種實驗太花錢,一些高級科學儀器設備也奇缺。理工科的學生想要更進一步,那就必須留學,待在國內完全沒法搞研究。
來到物理系時,物理系主任李書華介紹道:「物理系去年有七位教授和講師,不過由於各種原因,今年只剩下三位了,其中還包括我這個系主任。」
「教得過來嗎?」周赫煊問。
「勉強還能應付,」李書華笑道,「每位老師至少同時教五門課,比如我,就教《數學原理》、《普通物理》、《物理光學》、《電動力學》、《理論力學》和《專門物理實驗》。」
周赫煊聽着感覺有點難過,這都是些值得敬佩的老師。
像李書華他們這種理工科教授,又不能寫文章和外出演講賺錢,每月只靠教師薪水度日。在動不動就拖欠幾個月工資的情況下,他們很多連吃飯都要找人借錢,卻還能堅持同時教授數門課程。
他們如果去南方的話,隨隨便便就能改善生活。之所以留着不走,是因為責任在身,捨不得拋棄自己的學生。
此時正值下課,周赫煊走到教室里,隨手翻開一本《氣體中的電流及電子論》教材。他驚訝的現,這本書居然是全英文的,不由問道:「北大物理系都是英文教材?」
李書華回答說:「有一部分教材,不過也是照章翻譯的。」
「學生們用英文教材上課,不會有溝通障礙吧?」周赫煊好奇地問。
「溝通障礙並不存在,讀工科的學生,會英文是基礎中的基礎,」李書華說:「就是有些教材里的內容和體系,跟咱們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,特別是在聯繫生活生產及實驗的部分。」
周赫煊問:「只是北大如此,還是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?」
李書華解釋道:「全國都是這樣,理工科教材都是英文教材當家,教材為輔。」
周赫煊皺眉道:「有沒有想過,咱們自己編一套理工科教材?」
「想過啊,誰不想?」李書華無奈地笑道,「可惜工程量太大,必須要有政府組織和推廣。」
周赫煊說:「政府是顧不上了,不過可以聯繫清華那邊,由清華、北大兩所學校組建『中國教材編撰小組』。教授們利用課餘時間,結合中國的實情,編出咱們中國的理工科教材。這些教材編好後,我來負責做推廣,由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刷。至於編者的稿費,可以一次性結清,也可以按照按照印刷量計算版稅。」
「那當然好,」李書華喜道,「若是能把教材編出來,中國所有的工科學生都能受益。」
周赫煊笑道:「你先去聯繫理工科的老師吧,願意編教材的把名字報上來,我明天就到清華走一趟。咱們慢慢來,先編物理教材,以後再弄化學、地質、機械等科目。」
李書華立即行動,把周赫煊的想法一說,其他幾位物理老師全都同意。他們白天課程太多,根本抽不出時間來,編教材的活只能晚上趕工。
隔天上午,周赫煊來到清華學堂,連梁啟這些老朋友都來不及拜會,直接前往清華物理系。
一個不到3o歲的英俊青年接待了他,此人正是清華物理系主任、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。
葉企孫西裝革履,梳着二八偏分型,親自沖茶道:「周先生,久仰大名,想不到你會來我這裏做客。」
「有些唐突了,不事先打招呼就來。」周赫煊歉意道。
「哈哈,我這裏又不是官府衙門,哪需要事先通報。」葉企孫開玩笑說。
周赫煊隨即道明來意:「葉教授,是這樣的。鑑於中國物理教材,大多使用英文版本,教學不甚方便。所以我就想編一套符合中國實情的教本,北大能力不足,希望能與清華合作。」
「這是好事啊,」葉企孫喜道,但又為難地說,「實不相瞞,清華的物理老師只有幾位,恐怕幫不上什麼大忙。」
清華物理系是去年成立的,師資力量奇缺。除了葉企孫這個物理系主任外,只有一位教授(梅貽琦),兩位講師(趙忠堯、鄭衍芬)和一位助教(施汝為),比北大那邊還慘。北大物理系雖然只剩下三個老師,但卻全是教授級別。
周赫煊說:「不礙事的,人多力量大,只要肯幫忙就好。而且我也不能讓大家白出力,編教材是有稿費的,希望孫教授能夠支持。」
「此事我當然支持,請周先生放心。」葉企孫滿口答應道。
葉企孫也是位神人,身為清華物理系創始人、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,他不但精通物理,而且學貫曆法和四書五經,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。
在清華百年校史上,葉企孫和潘光旦、陳寅恪、梅貽琦並稱為四大哲人。
周赫煊這次在北大待了五天,幫着把北大出版部改為北大出版社,又參加了北大科研部的成立大會,最後牽頭清華、北大兩校合作成立「中國大學教材編撰小組。」
時間雖短,周赫煊卻覺得格外充實,比他在天津做報紙寫文章有意義得多。
這些工作都需要錢,周赫煊以個人名義,墊付了1ooo大洋給「教材編撰小組」,用於教授們的日常聯絡以及預支稿費。又捐了2ooo大洋給北大科研部,他們購置材料和進行試驗都需要花錢。
至於北大出版社,暫時不用周赫煊給錢。北大有自己的「學生銀行」,學生銀行里的錢,足夠北大出版社前期開支。
等把事情全部搞定,周赫煊才有空去拜會北平的朋友,然後又跟章太炎一起去見大名鼎鼎的辜鴻銘。8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203s 4.0309MB